十三層識的靈性光輝
(三)

 

塔州之光

 
中華文化‧  智及 宗師華語廣播演講選載:

 

 
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演講摘錄:

 
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在古天竺,兩千五百多年之前入滅之前,就講了《涅槃經》,所謂的《涅槃經》就是《大般涅槃經》,講了這個〝常樂我淨〞,這個佛身,佛果是報身。

他受用身,自受用身, 阿彌陀佛, 阿絲律耶佛, 藥師佛,報身佛是清淨的。所以,報身佛只有十地菩薩能夠見到。 聖宗開示:聖密宗七地起修,達到這一境界的,也是能夠見到。

 

 
在佛教的弘傳之中,爲了普通人也能夠見到這些變化身,也能夠見到他受用身、自受用身,後來就出現了 西方阿彌陀佛的佛像,也出現了 藥師佛的佛像,出現了 東方阿絲律耶佛的佛像。

這一種佛像,在唐朝、宋朝的時候,已經有了慈悲智慧的有形塑像,木雕的,也有做成瓷器的。尤其是聖密宗,祂創造了很多瓷器的佛像和諸天諸佛的佛像。

所以,《華嚴經》這個〝法身佛〞,在《八十華嚴》裡頭,就翻譯成為 〝毗盧遮那佛〞;而在《六十華嚴》裡頭,就翻譯成為 〝盧舍那佛〞;密教和聖密宗則稱為 〝大日如來〞,清淨到極致。

無論是顯態,無論是隱態,但因為是如來之身,所以,都沒有形象,就是菩薩天眼也不能見這一形象。除非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以及祂的法性身授予特別的因緣,才能見。

(待續)

 
(參見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 20170611日第682次華語廣播演講)

 
《塔州之光》:網頁連結

 

 
Last updated:
Copyright © 1991- Jin-Gang-Dhyana Incorporated